boat+hill

·舟山詩詞·淘海洗玉集 – My Poems, and etc.

Archive for the ‘Chinese’ Category

China Trip 2016

leave a comment »


西安謠

列代古都會,
大唐不夜城。
繁榮呈瑞色,
舞樂頌平昇。
跑馬青磚路,
雄關長漏燈。
帝王一統夢,
秦俑兵馬坑。
妃子深宫嘆,
華清池水蒸。
而今遺迹處,
昔往锺鼓聲。
佳肴無繁様,
品茶有俊朋。
盛朝傳人傑,
時世出賢能。
男兒多豪邁,
巾幗盈彩丰。
初識拼烈酒,
談笑送新征。
不作灞橋别,
當歌事業成。
相約西雅圖,
旬日話重逢。
  
2016.05.14.

行香子·京城會

學業同修,
年少同俦。
 光陰似、
浪里飛舟。
晶莹雨露,
淘盡而收。
記一昔友、
 一席酒、
 一夕篝。
 
岁月長流,
綿綿難休。
 今朝聚,
舊地重游。
經年一别,
惟誼永留。
願情得厚、
 念得久、
 志得酬。
  
2016.05.16.

水調歌頭·皖南行

春五月,自京高鐵南下
入徽。三日内隨毅敏駆
車過黄山、屯溪、黟县、
北返銅陵市。畅游之暇,
特與琳填詞以記之。


农宿蛙声里,
雾岭玉溪田。
木坑竹海村落,
碧水小橋邊。
白壁雕紋黛瓦,
竖坊高牆似馬,
日月壶中悬。
深巷舒微舍,
方井夜星天。
  
河豚肥,
魤魚嫩,
鱖魚鮮。
石雞石耳雙味,
腊肉炖笋尖。
香笼粉蒸排骨,
烤盘油煎豆腐,
燒饼芡糕甜。
米酒與新茶,
情義在其間。
  
2016.05.22.

Written by Boathill

2016-05-22 at 20:00

Chinese in Translation

leave a comment »


Here collects some translation in Chinese.

习大大外交语录

★、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原文: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和发展之策。(The Law of the Jungle and hegemonic policies will not benefit coexistence, peace and development for all mankind.)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原文: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Napoleon Bonaparte once said that China “is a sleeping lion,” and “when China wakes up, the world will shake.” In fact, the lion of China has awoken, but what the world sees now, is a peaceful, amiable, civilized lion.)
★、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原文:……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Any cause we undertake will require due attention to both short and long-range targets,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immediate and long-term interests. 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and draining a pond to catch fish is no formul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任何进步都不是直线的,有曲折也有反复。原文: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心。应该看到,任何进步都不是直线的,有曲折也有反复。(The more difficulties we face, the more confidence we must have. We should be aware that any progress is not made along a straight line, but with twists and turns.)
★、像到兄弟家中探访一样。原文:This will be my first trip to Pakistan, but I feel as if I am going to visit the home of my own brother.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原文: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正是两国人民源源不断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汇聚成了中澳友好关系之海。(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emits numerous rivers. It is the steady streams of mutual and understanding friendship between our peoples that have created the vast ocean of good will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原文:我始终认为,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双方应该加强对话,增信释疑,促进合作,确保中美关系始终不偏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轨道。(The broad Pacific Ocean is vast enough to embrace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 hope that the two sides would work together to enhance mutual trust, reduce doubt, and boost cooperation through more dialogues, to ensure that the bilateral ties would consistently grow along the right track of the new type of major-country relationship.)
★、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国虽大,好战必亡。原文: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自古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刻总结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The pursuit of peace, amity and harmony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China has all along believed that “the strong should not oppress the weak and the rich should not bully the poor.” Even in ancient times, China already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 warlike state, however big it may be, will eventually perish.”)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原文:中国和澳大利亚虽然远隔重洋,但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Even mountains and seas cannot distance people with common aspirations.” Despite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 between us, China and Australia have been closely linked by history and reality.)
★、摒弃冷战思维,拒绝零和博弈。原文:要以史为鉴,摒弃冷战思维,拒绝零和博弈,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The BRICS nations should draw lesson from history, abandon the Cold War mentality and zero-sum game, to jointly safeguard world and regional peace and stability.)
★、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原文: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The Chinese people are fond of tea and Belgians love beer. To me, the moderate tea drinker and passionate beer lover represent two ways of understanding life and knowing the world, and I find them equally rewarding. When good friends get together, they may want to drink to their hearts content to show their friendship. They may also choose to sit down quietly and drink tea while chatting about their lives.)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原文: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must not be built on the exclusive praise or belittling of one particular civilization. As early as over 2,000 years ago, the Chinese people came to recognize that “it is only natural for things to be different”.)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原文:这句中国古诗是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关系的真实写照。(“Bosom friends make distance disappear.” This line from an ancient Chinese poem well captur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真、实、亲、诚。原文: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真朋友最可贵。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In treating African friends, we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sincerity”. True friends are the most valuable. In conducting cooperation with Africa, we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real results”. In strengthening China-Africa friendship, we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affinity”. In resolving problems that may crop up in cooperation, we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good faith”.)
★、缺的是勇气、胸襟、视野。原文:友谊建立在尊重、信任、包容基础上,国家交往亦是如此。当前,全面深化中德关系,缺的不是利益契合和共同目标,而是勇气、胸襟、视野。(Friendship is based on mutual respect, trust and accommodation, so are state-to-state relations. What is lacking in deepening China-Germany relations in all areas is not converging interests or common goals, but courage, broad-mindedness and vision.)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原文: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Whether the shoe fits or not, only the wearer him(her)self knows. It is the people of a country that are in the best position to judge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they have chosen for themselves.)

另:译名一览

乔 叟 Geoffrey Chaucer
叔本华 Schopenhauer
叶利钦 Е́льцин(姓)俄罗斯总统
叶 芝 William Bultler Yeats(姓)爱尔兰诗人
商博良 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历史学家,语言学家
图 灵 Alan Mathison Turing(姓)
基辛格 Henry Alfred Kissinger
孔复礼 Philip Alden Kuhn
尚万强 Jean Valjean
张伯伦 Chamberlain 英国首相&篮球皇帝 (姓)
李嘉图 Ricardo(姓)英国经济学家
李斯特 Liszt(姓)匈牙利作曲家
济 慈 John Keats(姓)英国诗人
王尔德 Wilde(姓)英国作家
白求恩 Bethune(姓)医生
简 爱 Jane Eyre
罗 素 Russell(姓)英国哲学家
聂鲁达 Neruda(姓)智利诗人
肖 邦 Chopin(姓)波兰作曲家
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
葛兰言 Marcel Granet 法国汉学家
薛定谔 Schrödinger(名字)奥地利物理学家
裘 德 Jude(名)小说人物
裴多菲 Petőfi(名)匈牙利诗人
詹明信 Jameson(姓)文学理论研究者
赫胥黎 Huxley (姓)博物学者
邓 肯 Duncan(姓)NBA球员
雪 莱 Percy Bysshe Shelly 英国诗人
香 农 Claude Elwood Shannon
马克思 Karl Marx(姓)哲学家
马若德 Roderick MacFarquhar
高尔基 Горький(姓)作家
史迪威 Joseph Warren Stilwell(姓)
汤若望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南怀仁 Ferdinand Verbiest
利玛窦 Matteo Ricci

戴麟趾 David Clive Crosble Trench 港督
梅含理 Francis Henry May 港督
杨慕琦 Mark Aitchison Young 港督
卫奕信 David Wilson 港督
彭定康 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港督

卫礼贤 Richard Wilhelm 汉学家
史景迁 Jonathan D. Spence 汉学家
司徒琳 Lynn A.Struve 汉学家
周锡瑞 Joseph Esherick 汉学家
夏含夷 Edward L. Shaughnessy 汉学家
牟复礼 Frederick W. Mote mouful 汉学家
谢和耐 Jacques Gernet 汉学家
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汉学家
马伯乐 Henri Maspero 汉学家
高本汉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汉学家
高罗佩 Robert Hans van Gulik
鲁惟一 Michael Loewe 汉学家

Written by Boathill

2015-10-17 at 21:00

Before Dawn: A dream story

leave a comment »


黄柯自述:我的《黎明之前》【转载】

一、缘起
  《黎明之前》开始于一个梦。不是我的梦,是别人的。
  做这个梦的人叫做黄磊,是个演员、导演。他还是我的表哥(不是堂哥,同姓只是巧合),也是我作为编剧合作的第一位导演。我参与了他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似水年华》的剧本创作。
  我是个侦探推理和间谍小说迷,早就想尝试这类突出情节和悬念的故事,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大约在2002年,电视剧《誓言无声》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也启发了我——原来反特和间谍题材可以拍,而且居然可以拍得这么精彩。于是就一直寻思着想写一个关于间谍的故事。
  2003年春天,磊哥突然打电话邀我去乌镇会合,说有特别紧急的事商量,我就跟当时的搭档,我的同学葛杉直奔机场。结果赶上大雾全部航班停飞,又改奔火车站……风风火火赶到乌镇,见面自然劈面问“出什么事了”,回答竟是“我做了个梦”……豕突狼奔三千里地,就为了跟一个痴人聊一个怪梦!
  这梦是一组人物关系:解放前夕,一个国民党情报局首领、一个中共地下党特工和一个在敌情报局中卧底多年的休眠者。梦中的争斗也许惊心动魄,但这痴人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惊醒时窗外正是黎明的光线,于是这梦还有了个名字——《黎明前的瞬间》。
  葛杉安慰我:梦中这“铁三角”的人物关系,足以构建一个精彩的故事了,抽点时间写写看?回北京后碰巧有空,我开始写这个梦。先给“铁三角”分别起了名字,他们就是刘新杰、谭忠恕和段海平。之后,周边的角色也大致一一就位,我写出了一个故事框架,现在大家看见的剧情大线索基本有了。
  阴错阳差,这么一个基本有了的故事,一放就是两年。2005年《暗算》出来了。我如痴如醉地看完,才恍然大悟——被高手抢去了先机。决定不做跟风的傻事,于是这故事又放了两年。
  2007年,我们的制片人陶昆跟华录百纳的合作如火如荼。那时已拍出了大获成功的《双面胶》,正在启动后来也大获成功的《王贵与安娜》。我弱弱地问能不能买一送一,于是,华录百纳的老板看了故事大纲。很快地,《黎明》也启动了。
  这时我想到梦的主人黄磊,他不仅是造梦者,公司接纳《黎明》也有他的功劳。我找了一瓶25年的Scottish leader,去找他换来了继续做这个梦的许可。这瓶酒到我手里之前,也是阴错阳差在一个库房存放了11年,算起来正好与痴人同岁。
  这是我这辈子做过的交易里面最划算的一笔。

二、诞生
  确定了《黎明》项目并开始剧本写作的初期,我突然觉得华录百纳是一家很奇怪的公司。
  首先,据以签约的故事大纲是一篇既无包装也不讲究格式的短文,内容仅包括全剧第一集的详述和最简略的情节脉络。我自己都觉得不正规,怎么就能被老板看得入眼?在写作过程中,我也是一拖再拖,交稿日期一改再改,以致最后干脆成了无期。公司上下好像也无人着急,就那么等着我慢慢磨。
  后来在跟出品人刘德宏先生谈天时问起,当时从我那样简略的一个大纲,你看得到《黎明》剧本现在的样子吗?他只用了秒杀一切的四个字回答:我看得到。这四个字也解答了我第二个疑问——他们后来对进度的无限忍耐,也应该是来自于这强大的信心。
  尽管如此,我的一拖再拖还是带来了一个“杯具”——在剧本的初稿即将完成时,《潜伏》面世了。姜伟老师是我最佩服的编剧和导演之一。记得在校的最后两年,姜伟老师和张建栋老师这对编导搭档接连推出电视剧作品,出一部火一部。
  果然,《潜伏》火透了,那是一团席卷全行业的烈火。
  在我看来已有三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横亘在还未面世的《黎明》前方:《誓言无声》、《暗算》和《潜伏》。在那样的情形下如果我是投资商,我不会选择PK这样的对手,我一定会打退堂鼓。但华录百纳似乎对这压力毫无感觉。
  导演刘江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刚杀青,就开始研读剧本,按部就班地筹划,选演员……。将要开拍时,制片人罗立平先生说,《黎明》将是一部可以和《潜伏》相提并论的作品,我听着只好笑笑,虽然也很享受这种勉励。
  等到《黎明之前》真的开始被无数人拿来跟《潜伏》横比竖量的时候,心下反而惴惴,毕竟《潜伏》是那样的一座高峰。罗立平先生预言的“相提并论”已经实现了,在我看来观众的这种对比,本身就是对《黎明之前》的肯定。
  话说回来,当初对“PK”的种种情绪都只是情绪,作为作者,我对《黎明之前》的信心是百分之百。这信心来源于几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于自己——我对剧本的含金量是有把握的;
  一方面来自于公司——出品人和制片人那种淡定之下的跃跃欲试,真的很有爱;
  一方面来自于刘导——在开始和他的碰撞之前,我研究过他的作品、他的主创班底、他的工作习惯……;
  一方面来自于演员——导演和制片方逐渐搭建起人物谱,随着那些名字和面孔出现在我眼前,我会跟自己神交已久的一个个剧中人去对应,这时我就有个感觉:成了。

三、见观众
  终于,从地面轮映到上星播出,《黎明之前》见观众了。作品已完成,当然是任褒任贬,问心无愧的是自己已用尽全部心力。
  说实话,播出后反响之强烈还是出乎意料。很多观众朋友津津有味地关注和推敲《黎明》剧中的细节,其细致程度让人惊叹。网友看完该剧之后引发的评论,对我也是一种激励。

四、创作中和当下一些片断式的想法

1、对历史的幻想
  从前,在策划一部年代剧时,有个同事说到一个概念:“对历史的幻想”。我深以为然。
  我们常常要找寻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故事,要结识很多与自己时空相隔的人物。我认为,有依据的幻想,才是正确的方法。
  在这样的体验中我总是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说:“那个时候的人是怎样的,那个时候的事应该是如何……”
  在这样的体验中,我只能幻想。
  这种“对历史的幻想”绝非孟浪,而是敬畏。
  我认同的结论只有一种:“那个时候,可能有这样的事发生着,可能有这样的人生活过……”。

2、人物原型
  《黎明之前》这部戏中的角色,无论主要次要,统统没有一一对应的真实人物原型。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综合了很多人的特点、性格和事迹。我不认为作者必须要参照某一个真实人物来创作,除非是传记类的作品。我也不认为作者有权力摁着某个历史人物当原型。这是个尊重的问题。

3、真实、可信和虚构
  人们常常说“真实可信”,说顺嘴了之后,这个词组显得无比自然。但是,仔细想想你会发现,“真实”与“可信”之间,不是总能划等号。
  我认为,在文艺作品中找寻“真实”是南辕北辙,衡量文艺作品的标准,应该是“可信”。这种“可信”是建立在设定和假定性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是存在于作品自有的逻辑中的,另一种真实。
  我们在形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细节时,常用一个词“逼真”。我理解,逼真就是接近真实、迫近真实,但绝不能等同于真实。
  我对于“虚构”,有这样的理解:虚构不仅仅是创作的手法,有时候它甚至是对创作的一种要求。虚构不仅是作者有权利使用的手法,同时也是有义务遵守的条规。
  这既是尊重真实,也是尊重创作。

4、美剧
  关于《黎明之前》有一种说法,“美剧本土化”。有人说这位“70后”编剧是个美剧迷,所以《黎明之前》具有美剧的味道。我知道这是褒奖,但还是想说说我的看法。
  其实咱们很多人都是美剧迷,多到你不敢相信。“70后”、“80后”不必说,“60后”、“50后”、“40后”中,也不在少数,只是很多人都没想起来。咱们全民看美剧,是从《加里森敢死队》开始的,想起来了吗?后来还有《斯蒂尔传奇》、《蓝色月光》、《成长的烦恼》、《神探亨特》、《侠胆雄狮》……曾几何时,各大译制片厂跟现在的字幕组一样给力。
  其实我想说的是,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部分观众看《黎明之前》时感觉到的“像美剧”,其实感受到的是一种标准。因为只要想像一下创作的状态就能知道,照着美剧写,是写不出美剧味道的——这种尝试不是没有人做过。

5、一个故事
  《黎明之前》是个故事。它源自一个梦,用幻想补全。
  它不是历史、不是现实、不是教科书、不是特工手册、不是科普读物、不是人际关系大全、不是职场秘笈、不是恋爱宝典、不是笑话集、不是心理分析指南、不是里程碑、不是奠基石、不是剃须刀、不是挖掘机、不是软炸里脊、不是清凉油……除了一个故事,它什么都不是。
  可是作为一个故事,它很好看、很精彩,用来打发时间应该很不错。娱乐,就是娱乐。
  “讲一个好故事”——就是我的信仰,我一直尽力而为。

附:剧中人物姓名不完全揭秘

谭忠恕
  来自《论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谭国彬(谭忠恕上军校时的曾用名):有一位亲族长辈,出身于宗教家庭,原名是按圣经中使徒来取的,叫做“约翰”,抗战时瞒着家里参了军,自己改名就叫“国彬”。

刘新杰
  我的一个同学,睡上铺的兄弟,湖南岳阳人。这名字真像当年的军校生自己起的。

齐佩林、卫克利
  也是来自于亲族长辈,觉得人家名字好,直接用的。

边日南
  这个名字来自于好友的同学,朝鲜族。边日南和“图们江”酒馆的设置,参考上海当年朝鲜人聚居区的情形。

毕玉海
  我的小学同学。

钱 宇、孙大浦、李伯涵
  这一串一块儿起的,“赵钱孙李”。没有赵。
  钱宇是我大学同学,是个导演。
  孙大浦来自于“鼎盛佳作”的剪辑师张大朴,正巧他也是《黎明之前》的剪辑。
  李伯涵,当年有过一部戏《天一生水》是我起的名字,伯清、仲淇、叔涵,换了个次序得到“伯涵”。

段海平
  段姓来自摄影师段正军。当年我们一块儿在浙东转悠,到了个地方叫“海宁”,是徐志摩故乡,变个字得到“海平”。又联想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所以段海平真名叫做李潮生。“李潮生”没用上,下次用。

顾晔佳
  我大学同学,录音师。

Written by Boathill

2015-07-18 at 19:50

Posted in Chinese, digest, Drama, spy

Tagged with , , ,

转载:《团结湖参考》

leave a comment »


编者按:老猜、又名橡子、蔡方华,原名蔡勇平,男,湖北蕲春县青石镇桐梓人,湖北榜眼。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85级,曾任北大诗社社长,《北大往事》主编,有众多小说、诗歌出版。1989年后被分配到北京市化工局下属某厂劳动,N年后考入《北京日报》,现为《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周永康落马:从暗号到信号

  这一漫长的博弈延续了很多年,制造了很多政治八卦,衍生出无数的现代“宫廷”想象,凸现出参与者的漫画型人格,其间还夹杂着各种香艳或凄艳的故事。显赫的权力、巨大的财富、飘蓬般的人生、暗黑的情节、超越想象的演进、秒杀莎士比亚的构思、无数的杂音与合唱,所有这一切都汇聚在少数几个主角的周围,让外界头晕目眩。

  七月二十九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晚上九点钟,一场豪雨落在了北京。
  此前三个小时左右,各大媒体几乎同时发布消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因涉嫌严重违纪,被立案审查。

  北京下雨和“大老虎”落马之间有关系吗?没有。
  但中国人历来有相信预兆的传统,但凡出现某种特殊的天象,奇人异士便会宣布将有重大事件发生。事实上,“预兆”的确曾经现身,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警觉。此前几天,中国东部频繁举行高强度军事演习,民用航空几乎陷入瘫痪状态,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一票难求。到二十九日晚,人们才恍然大悟。
  周永康落马,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如释重负的情绪。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关于周永康的消息满天飞,就差捅破那层窗户纸。三月初,政协发言人在回答南华早报记者关于周永康的提问时,没有例行“辟谣”,而是用“你懂的”三个字作结。这样的表态,其实相当于抬起蘸了墨水的手指。舆论普遍相信,最终的消息很快就要出台。那段时间里,多家媒体不懈地挖掘周永康外围的消息,但要么以“你懂的”、“那个人”作为暗号,要么使用周永康的曾用名“周元根”。周永康的儿子周滨则成为新闻中的热门词汇。随着周永康深耕多年的石油和四川两个系统被中央纪委大力整肃,周永康本人的多个秘书和亲信相继落马,周永康却始终以匿名的形象盘踞在舆论场中,从来不曾退出公众的视线。
  就在人们出现审美疲劳时,就在外界纷纷猜测周可能软着陆时,那只靴子被扔了出来。中国曾经最有权势的人,被剥夺了“同志”的称号,坐到了早就为他准备好的历史位置上。7月29日傍晚,很多媒体人在电脑上敲下“周永康”三个字的时候,多少还有点战战兢兢。周永康已经脱敏,媒体人却难以自拔。
  即使不熟悉宫斗剧,只要你和北京的出租司机聊过天,你都能明白,抛出周永康落马的消息,背后意味着怎样激烈乃至险恶的斗争。这一漫长的博弈延续了很多年,制造了很多政治八卦,衍生出无数的现代“宫廷”想象,凸现出参与者的漫画型人格,其间还夹杂着各种香艳或凄艳的故事。显赫的权力、巨大的财富、飘蓬般的人生、暗黑的情节、超越想象的演进、秒杀莎士比亚的构思、无数的杂音与合唱,所有这一切都汇聚在少数几个主角的周围,让外界头晕目眩。很多人的命运由此彻底地改变了,而更多中国人的命运也因此有了潜在而无形的改变,只是他们对此并无太多认知。
  “大老虎”落马和我有一毛钱关系吗?很多人都在自媒体上这样发问。这样的提问并不愚蠢,只是麻木。
  最热衷于政治的中国人,在被切除参与政治的管道之后,对政治只剩下了旁观、议论与猜测。很多人都不再相信政治生活中最关键的那些词汇,比如正义和公正。他们只关心谁赢了、谁输了。这是猴子的政治哲学。
  倘若我们不想当猴子,就应该明白,周永康落马,并不只是一个政治集团的内部清洗,也不仅仅是权力更替的磅礴闭幕。它不只是习近平向少数人发出的明确信号,而是给所有中国人发出的信号。那它究竟说了什么?
  在特殊的政治生态中,处于权力巅峰的周永康是一个强大的思想符号。从他一贯的维稳实践看,人民,这个被誉为“国家主人”的抽象群体,不过是一个必须被治理和克服的“他者”。人民的合法权益,则是可以被随意安排、赐予或剥夺的恩惠。他本人则凭借权力的“代际授予”,超然于党纪和国法之上,从容地构筑自己的帝国。这个帝国由财富、权力、美色和阴谋构成,它吞噬人民的福利,削弱人民对于执政党的信念,蚕食国家的政治肌体,扭曲艰难成形的法治体系。这就是典型的寡头。如果听任这样的寡头坐大,不仅执政党的地位会受到深刻的挑战,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未来也将被操控在他们的手中。所以,周永康的落马,并不只是单纯的反腐狂飙突进,它是执政党对于寡头政治的一次有力反击,它是经历了无数折冲樽俎之后的尘埃落定。对于所有关心和不关心政治的普通人而言,这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过去的十年,被人称为经济上最好的十年,政治和法律上最坏的十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寡头的迅速崛起。寡头就像癌细胞,有着强大的自我复制功能。凡被寡头染指的领域,无不快速走向腐朽和崩坏。与之相伴而生的,是社会上普遍弥漫的被剥夺感。失地的农民、仓皇的小贩、被高房价无情掠夺的城市无产者、被置于人民对立面的政法队伍、以及奔波在维稳道路上的大小官员,无不是寡头的受害者。寡头不除,中国就只能飞快跌入权贵资本主义的陷阱。从这个意义上看,周永康的落马,其实是一场深刻的、由执政党发起的自我革命,也是对人民的主体地位的强烈昭示。从习近平对维稳与维权关系的阐释中,可以更清晰地领悟到清算周永康思想残余的意义指向。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在争论革命与改良的道路选择。很多人都担心带有暴力色彩的革命的不可避免。这种忧虑并不是多余的。但是,周永康的落马,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此种担忧。如果执政党能够以这样的魄力向自己身上的肿瘤开刀,如果最高领导层并不惮于自我揭丑,如果以周永康为代表的政法思路、维稳思想能够得到彻底清除,如果人民能够摆脱被剥夺、被管制、被恐吓的命运,革命就有可能被“去魅”,中国就可能走上改良的道路。
  在成为总书记之前,习近平就多次提到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甫一上台,习近平就提出中国梦的概念。由于担心这一概念被歪曲,他随即强调,“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习近平反复提及“人民”,并不是说着玩的,周永康对此肯定深有体会。
  你如果问我,是不是因为周永康落马这件事,对习近平有特别强烈的好感?我会抬头以45度角仰望星空,代表亚洲,不,代表人民,不,代表自己回答说:是的!

蔡方华:“后周时代”的九大政治猜想

  首先说点题外话。昨天,团结湖参考推出《周永康落马:从暗号到信号》,该文章的火爆程度令人吃惊!在被和谐之前,在三个授权刊发的公众号上,总阅读数超过26万,堪称当日全微信平台最热门的文章,没有之一。其直接的后果是,团结湖参考的粉丝数量大增。你,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欢迎各路高手的加盟,请多批评指教。
  “后周时代”是一个并不准确的提法,为了论述方便,我制造了这么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周永康落马,习近平和李克强真正把握中央权力之后,已经并即将到来的这么一个时代。
  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就在宣布周永康落马前后,中央又传达了两个极其重要的信息。这两个信息比“大老虎”落马其实更重要。其一,宣布下半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其二,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两个问题,一向被看作中国的老大难命题,为什么会在周永康落马时突然大步突进呢?它们和周永康又有什么关系?
  说得简单一点,这其实就是划线,而且是以周永康为记号来划线。所以,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都带有“后周时代”的印记。这个特征可不是我捏造的,而是上面通过特意安排时间节点而“生成”的脉络。此外,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叙事策略,形象地说,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周永康落马,周永康曾经主导和管控的法治和民生领域也要焕然一新了。这不就是最直接的反腐红利吗?
  下面的政治猜想,主要是围绕政治生态和民生,宫斗不在内。

一,官员吃喝嫖赌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没赶上的就别惦记了,体验过的也别怀念。
  我有一个朋友(不是克林顿哈),是那种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好人。天上人间被封时,他哀叹说,我还没去过呢。前不久东莞被扫荡,他又惋惜说,我也没去过呢。没去过就对了。
  “反四风”开始时,抵触情绪很大。也有人觉得,“反四风”就是一阵风,小风吹过之后该干吗干吗。但从习近平的执政风格看,政治风气被看作执政的一部分,也就说,官员再搞吃喝嫖赌,那就是跟党过不去。不办你才怪。你没注意到吗,再清廉的干部,只要有通奸问题,立马摘掉乌纱帽。
  “后周时代”将是一个官员清心寡欲的时代。你至少要忍十年,如果不听,将来会有好看。

二,反腐败寻求软着陆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
  执政党反腐败和民众想象的反腐败是有差异的。
  这一轮反腐有个特点,那就是:苍蝇成片扫,老虎连窝端。也就是说,打苍蝇带有随机性,打老虎则是瞄好的。饶是如此,暴露出来的腐败问题也够触目惊心的。反腐如果照这个路子走下去会怎么样呢?你想想就明白了。
  所以,在反腐收到预期的效果之后,有可能效仿当年香港对腐败警察的做法,大赦。按照我的同事张天蔚的说法,大赦有个前提,那就是老百姓对反腐基本满意了。在这个前提下,对腐败存量可以既往不咎,但对腐败增量零容忍。也许不会明确提“大赦”这个词,但考虑到执政的稳定性和执政党的凝聚性,反腐软着陆是可能的选项。对此,老百姓也该理解,总不能都抓起来吧?
  “后周时代”,官民之间要学着和解。

三,阳光法案适时出台
  所谓深水区,都是水里的大鱼制造出的唬人概念。
  阳光法案就是让官员公布财产,这个做法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可以想象了。就连一向大胆的于建嵘教授,都对阳光法案表示悲观。但是,你考虑过习近平同志的魄力吗?
  公车改革在胡温时代探索了很多年,怎么也摸不到过河的石头。习李没做任何铺垫,直接公布了一揽子改革方案,有任何反对意见吗?有也不敢说啊!这就是权威或者说威权在中国的现实必要性。跛脚的执政,遇到什么事情都难,因为政令不出中南海。中国人,包括大小官员在内,最信奉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以父权为表征的权威。你以为“习大大”这个称呼是没有出处的?
  那个卷起了裤腿的人,随意就走进了深水区。根本就不深。在反腐败“挤出”大部分腐败官员和腐败资产之后,阳光法案必然出台,不然反腐就是西西弗斯的悲剧。这个故事,岐山同志肯定很熟悉。
  “后周时代”,深水区就是炫耀泳技的地方。水雷去死。

四,国企高管的仕途或被切断
  如果周永康安心待在中石油,就不会有今天的结局了。
  寡头的厉害之处,在于用做生意的方式经营政治。如果一个懂得做生意的人进入政治场域,得到了特别的赏识又很少受到束缚,他很快就会成为寡头。生意人一旦成为政治家都是很可怕的,比如贝卢斯科尼,比如周永康。中国过去在商人和政治家之间没有做必要的区隔,他们的角色换来换去,结果把商界风气带到了政坛。以后这种局面必须有所改变,政治家将会成为一种职业化的、特殊的物种。
  “后周时代”,生意人就别想当官了,顶多给你个政协副主席。你要吗?

五,司法进一步独立和公开
  维稳高于一切的时代终结了。眼镜哥,你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回家看看。
  有法不依,执法者枉法,司法机关乱法,特权阶层践踏法律,这样的情形过去司空见惯。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这些乱象将有极大的改观。执政党深刻地认识到,不依法治国,国家就会成为少数人的玩物,人民就会成为草民。不依法治国,中国的国际形象就始终无法提升。靠陈光标买纽约时报的版面能提升国家形象吗?别逗了。
  依法治国,就必须让司法独立和公开。行政干预司法,会成为一条红线,谁踩了谁完蛋。假如你刚好是个地方党政首脑,从现在开始就记住,别没事就给法院院长和法官打电话。他录音之后往上面一递,你可能就下课了。
  什么是司法公开?周永康的案子可能按照薄熙来的路子审理。“康熙来了”,就是司法公开。
  “后周时代”,政法委书记的主要职能是协调。非法律出身的法院院长基本都会调离。

六,违宪审查机制或将建立
  宪法不具备可诉性,那就不是宪法。是样子货。
  一般人都不太明白宪法可诉性是啥意思,我也是一知半解。打个比方说吧,你是个混在上海的外地人,但你的孩子不能在上海上学,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你很生气,你碰巧知道宪法规定你家孩子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你就上法院起诉上海市教委,结果,法院拒绝受理了。这就叫宪法不具备可诉性。违反宪法的行政行为不能被起诉,地方政府自然就乱来了,权力自然就不在笼子里了,你们家房子就被强拆了,土地就被征收了,你如果维权还会被收监了。这能叫依法治国吗?
  违宪审查机制如果确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会很厉害。如果我大胆预言首家宪法法院将在三年内成立,不会有人打我吧?
  “后周时代”,法律人的地位将得到很大提升,“死磕派”也成了温和派。

七,诸侯退隐或宣誓拥护中央
  没有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是你们家的,都是人民的。
  早些年,湖北姓关,河北姓程。后来,四川姓周,重庆姓什么来着?
  无论是地域还是领域,一旦被某个人深耕,那就成了他们家的封地,中央轻易不能动。中央政权的软弱,客观上会造成诸侯割据的现象。几千年来,中国人吃苦头最多的恐怕就是诸侯割据了。
  现代诸侯没有立法权,但可以把法律玩弄于股掌之间。执法者都是他们的家奴。周永康之后,甭管多么根底深厚的家族,恐怕都要忌惮三分。即使不忌惮人民,也忌惮高举人民旗帜的中央,不然就等着被摧枯拉朽吧。
  “后周时代”,希望人民可以胡说八道,但大人们都夹起尾巴。

八,清理并封存政治遗产
  官员们上台念稿子越来越困难,因为要罗列的政治口号太多了。减负从官员抓起。
  从我写时事评论开始,就接触各种政治套话。在“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的指引之下,听着都累,更别提念叨的人了。政治遗产太多,束缚就多,条条框框就多,手脚必然不能灵活。四中全会将会开成一个清理遗产的大会,什么“三个至上”、什么综治维稳、什么法官讲政治,都将退出话语舞台。你见过习近平强调戴几块表吗?一个朴素的人,戴一块表就够了。文盲才在上衣口袋别上三支钢笔。
  “后周时代”作兴说家常话,作兴唠嗑红脸出汗洗澡,就是不戴表。

九,解放思想
  空气都糟成这样了,你还动不动就过敏,还活不活了。
  我小心翼翼打出了“宪政”这个词。请各位看官自行脑补。
  “后周时代”也会有禁区,但不会浑身都是G点。
  从推出《周永康落马:从暗号到信号》开始,就有很多人说我太乐观。就差没说我浪漫了。估计这篇文章会受到同样的批评。我承认,我确实倾向于乐观。
  我的哲学是:再不乐观就老了。
  太多的意识形态话语曾以催眠的方式给了人民幻觉,但醒来后被窝都是潮湿的。

蔡方华:乐观改变中国

  还是要说几句题外话。昨天,团结湖参考推出《“后周时代”的九大政治猜想》,获得空前热烈的关注,截至今天早晨,阅读数超过118万(当然其中有十来次是我自己点的)。说实话,我真的被吓到了。
  粉丝也是汹涌而至,留言如同潮水。我的领导、北京青年报总编辑余海波要求我每一条留言都回复,但“臣妾真的做不到啊”!但我还是尽可能回复了一部分。感谢大家对团结湖参考的厚爱。我并没有真的把你们当成粉丝,而是看作老师。你们的意见我都认真地看、认真地思考了。
  鉴于《周永康落马:从暗号到信号》被和谐的教训,我想先交代一下“后事”。我的大部分文章,会在北京青年报另一公众号“政知局”同步更新。“政知局”还有大量时政分析类文章可以阅读。所以,大家如果担心某一天突然看不到我的文章,就请现在搜索并关注“政知局”。我不想失去你们。
  很多朋友都想再看“暗号信号”那篇文章,这里再告诉大家,回复0730可以提取。很多人都回复0731、0307什么的,我差点哭了。拜托一定看清楚哈。
  今天推送周永康系列评论第三篇,然后这个话题就打住了。会有更多更新奇的文字、会有更多的高高高手的文章送给你。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喂,徐达内!这个公众号的名字是团结湖参考。上回你写成观察了。
  我有一个很帅的同事,男的,在北京高大上的CBD(中央商务区)创办北青社区报。前两天,他在某咖啡馆(他成天泡咖啡馆,CBD好像遍地咖啡馆)偶遇泰晤士报记者Leo,Leo跟他抱怨说,泰晤士报竟然把周永康落马的消息放在了第28版的卧底,还是一小条,“太丢人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泰晤士报在北京有外派记者,但他们却不知道怎么处理最重要的中国新闻。或者说,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衡量周永康落马的新闻分量。
  泰晤士报的新闻专业水平肯定没得挑。但是,生活在伦敦的人,知道周永康是谁,却不懂得周永康究竟意味着什么。盘根错节的权力谱系,此消彼长的代际博弈,政治现实与戏曲桥段的交相辉映,个体命运与国家前途的销魂交错,都不是生活在中国之外的人能够心领神会的。即便是国人,也未必能够完全参透,这与信息流通的格局有关。
  所以,对周永康落马这件事,知识阶层与普罗大众有着不同的判断,是完全正常的。
  周永康落马能够成为历史节点吗?马少华对此提出疑问。背后的问题是,存在一个“周时代”吗?当然不。我原本在稿子里这么写:“后周时代”是一个并不准确的提法,因为并不存在一个“周时代”。但又把后半句删掉了。因为我觉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由于中国特定的政治现实,把周永康看作一个过往时代的符码,我觉得是可以的。周永康给中国法治带来的影响,进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难言苦痛,是很难一笔勾销的。想一想,在胡温的眼皮底下就有黑监狱,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往事。致敬马少华!质疑和商榷只会带来更多的思考,没有坏处。
  把周永康落马与户籍制度改革、依法治国议题“并置”,无疑是一个很高明的议程设置。除了要看到其中的“高明”之处,还应看到它对人民所释放的善意。其中有这样的历史勾勒:反腐败、打老虎并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执政,更重要的是为民造福。我相信这样的善意是真诚的。
  我写了十多年的时事评论,经历了多个“朝代”,跟踪过所有重要的中国议题。用俗话说,是时评界的“老炮儿”。有一点从未改变,从第一次写社评到今天,我始终都是一个愤世嫉俗者、批评者、幼稚的家伙和“圈外人”。有人看了前面两篇文章,认为我是在粉饰政斗、是给习近平“洗地”,还担心我带坏了单位的年轻同事。这既是误解,也是极大的恭维。我要有那背景,就不会长年在路边摊“撸串”了。吃的是老鼠肉,挤出来的是良知啊!
  一个悲观主义者忽然变成了乐天派,的确有些可疑。我的同事张天蔚在朋友圈转发“九猜”时,加了这样的评注:“如果人民需要浪漫”。人民需要浪漫吗?人民需要可以摸得到的浪漫,但不需要幻觉。过去,太多的意识形态话语曾以催眠的方式给了人民幻觉,但醒来后被窝都是潮湿的。今天的我之所以乐观,之所以敢于列举那些“猜想”,之所以大幅度接近浪漫,是基于我对社会的长期关注和判断,基于对当下现实的解读,其中存在着真实的逻辑。很多不可能发生的事正在发生,很多不会了结的事正在了结,很多固若金汤的藩篱正在打破,歧视、仇恨、怀疑、怨恨正在慢慢消解。你要永远记恨你的时代吗?我不。我相信,“九大猜想”中相当一部分都会成为现实。而让那还不能实现的,就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吧。
  作为一个出身底层的人、一个过气的诗人,我始终对人民怀着深厚的情感。这是最后的情怀。即使我知道“人民”这个词汇并不能准确指代什么,但是,当我看到它,我想起的总是湖北乡下那些肩扛背驮的人。他们尝尽苦难,偶尔接近幸福。他们活着,却像从未存在。他们永远也没有机会刷出自己的存在感。他们的后代即使走入城市,也会背上“凤凰男”的污名。他们死了,就会永远死了。如果有一个政党,宣示要让这些人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且它正在那么做,即使它的前面歧路重重、布满迷雾,我也没有理由反对。
  微博刚兴起时,有个口号叫“围观改变中国”,我觉得挺有道理。“围观”确实表达了民意,也改变了很多事。比如劳教制度,基本就是在“围观”的情形下寿终正寝的。但是今天,在移动互联的时代,在人人都能方便地发出自己声音的时代,在苍蝇老虎星坠如雨的时代,在农民有望变成城里人的时代,在法律慢慢恢复尊严的时代,在人民成为高频词的时代,在通奸成为高压线的时代,在政治禁区被不断突破的时代,在水雷变成水母的时代,在公知不断发出感叹的时代,尤其是,在中国处于三岔路口的时代,乐观,更能改变中国。因为乐观能给改革者提供更敞亮的窗口期,乐观能让掌舵者有机会试错,乐观能让社会减少戾气,乐观能给中国的未来带来更好的预期。乐观没有什么错,只有愚蠢的乐观才是错的。
  上一次,我以45度角仰望星空,结果文章被和谐了。这回,我以大角度俯看大地,说:我坚信。


〓〓〓〓〓我是分割线,我不分割观点〓〓〓〓〓
☆  团结湖不是中南海,但能看见长安街。 ☆
☆  如果眼神够好,还能看见辽阔的大陆。 ☆
〓〓〓〓〓〓〓〓〓〓〓〓〓〓〓〓〓〓〓〓〓〓

马少华:我看周案之后的“政治猜想”

  北青报评论部微信公号“团结湖参考”继昨天推出评论员蔡方华的文章《周永康落马:从暗号到信号》,“总阅读数超过26万,堪称当日全微信平台最热门的文章”之后,今天再次推出蔡方华文章《“后周时代”的九大政治猜想》。我读之后,在转发时评价说:“方华此文,揣摩官方的行事节奏和叙事策略。我愿意他猜得准。但也觉得未免乐观。(上午的朋友圈中,也有人用“浪漫”一词评价之)对周案作为历史节点的地位评价可能过高。”
  所谓“历史节点”,就是他文中所谓“后周时代”的说法。他自己承认,这“是一个并不准确的提法,为了论述方便,我制造了这么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周永康落马,习近平和李克强真正把握中央权力之后,已经并即将到来的这么一个时代。”
  这个表述可能是有问题的。周倒了,或者查办了周,习近平和李克强才真正把握中央权力吗?粗看显然是不通的。周永康只是分管政法领域的常委。习近平和李克强并不是从周永康的手中接过中央权力的。但如果考虑到中央查办周案的阻力和克服这个阻力的结果——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过程的话,那么,也可以把查办周案看作是“习近平和李克强真正把握中央权力”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但尽管如此,没有限定的“后周时代”——以此作为历史节点对中国进行全面展望,仍然恐怕是有问题的。如果因为周永康是主管政法领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我们说在他卸任之后,政法领域进入了“后周时代”,这是没有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提法”适用于一个企业。然而,这种提法如果对于预测国家和人民的前景有意义的话,其前提仍然在于: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被管理的?一个分管涉及人民基本权利的政法领域的政治局常委,是否可以在自己的分管领域中独行一套与整个中央的意图不同、其他中央领导管不着,也无权过问的政策?如果不是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后周时代”过去了?如果是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后周时代”过去了?所谓“周时代”或“后周时代”,到底是仅指一个人,还是指一种国家管理的方式、一种政治体制?
  蔡方华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就是体察到与周案相关的中央“叙事策略”。他用这样两段阐述这种策略:
  “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就在宣布周永康落马前后,中央又传达了两个极其重要的信息。这两个信息比“大老虎”落马其实更重要。其一,宣布下半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其二,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两个问题,一向被看作中国的老大难命题,为什么会在周永康落马时突然大步突进呢?它们和周永康又有什么关系?
  说得简单一点,这其实就是划线,而且是以周永康为记号来划线。所以,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都带有“后周时代”的印记。这个特征可不是我捏造的,而是上面通过特意安排时间节点而“生成”的脉络。此外,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叙事策略,形象地说,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周永康落马,周永康曾经主导和管控的法治和民生领域也要焕然一新了。这不就是最直接的反腐红利吗?”

  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上面通过特意安排时间节点”,使周永康案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性事件,哪怕周案与这些社会进步的事业并无实质性联系。这就是通过政治信号传播而实现的所谓“叙事策略”。用大白话说: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这样的,但要让人们感到是这样的。因为,在历史的记述中,“时间关系”往往会代替“因果关系”。这样的叙事策略,就是“给历史打草稿”。
  在这个意义上,控制政治信息传播节奏的幕后高人——如果存在的话,不仅试图影响现实,也试图影响历史。
  昨天腾讯“大家”发表的石扉客一场步步惊心的打虎传播战》(《打虎舆论战》),其核心判断的基础,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位政治传播幕后高人存在的基础之上的:“周案传播战操盘者的刀法仍然比公众和媒体想象的要高明太多。通过一次次反复释放信息又反复做空,他们以审美疲劳的方式成功完成了政治脱敏和压力测试的双重目标。”(尽管我的一位师兄不赞成我在此使用“传播”这个概念,因为这种“传播”本身违反了“传播规律”)。
  尽管我的另一位朋友对于上面这篇文章的评价颇有不恭,认为:“这种政治屌丝猜度上意总是一套一套的。”但我还是倾向于接受:那位操纵信息传播的高人是存在的。而其进而操作历史草稿的判断,则是我自己大胆的判断,并不一定靠得住。就算是对蔡方华文意的一种解读吧。
  只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这种信息操纵的基础上和范围内进行“猜测”的蔡方华和石扉客,也就不免成为这种传播策略和叙事策略不自觉的配合者。
  但是,如果蔡方华包括“阳光法案适时出台”、“违宪审查机制或将建立”等对于中国的“九大政治猜想”过于乐观,或者最终判断错了的话,那么,他就不是在猜测,而只是在表达期望。即,它并不真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是一个“价值判断”。它是假扮成“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如是,则没有什么准确不准确的。
  当代中国舆论中的许多“政治猜测”,可能往往如此。因为,把“价值期望”包装成一种“事实猜测”,也是一种传播策略。从长远的角度看,一些符合民心和历史大势的正确价值,总要最终变成事实。在这个意义上,这样一类政治猜测也没有准确不准确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公开表达价值意愿,至少不是没有意义的事。

附:史记周永康列传

  周永康者,别名元根,无锡人氏。父周义生,家贫,在西前头村从农,为村民周阿宝相中,以女下嫁。周义生入赘,生长子周元根,次子元青,三子元兴。
  少时,元根木纳少言,智慧聪颖,敏而有礼,笃学博闻,村民甚喜之。以乡试探花入千年学堂苏州中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一班之长,统领才能初现。又三年。元根入京师石油学院,当世之名校。以农事之子而入名校,时人皆曰此子前途未可限量。
  其时,国弱贫油,受制外国,太祖广召贤才,欲以石油兴邦。泽东十八年,元根受命远赴辽河,为国掘油,以技艺见长。其后三十又二年,累功成油业巨子。
  生子周滨,次子周涵。而国已历三世。
  泽民九年,内阁变动,国土资源部立,拜元根为尚书。不过一年,元根转四川都督,为一方诸侯。权柄在手,呼风唤雨,天府之国人人侧目。元根事上尽勤,上日重,倚为肱骨之臣。
  泽民十三年,上禅位于四世,擢元根入京。锦涛元年,为刑部尚书。元根以尚书之衔,统领公、检、法。其时之三权,分立监督,互不相亲,元根深以为恶,乃内罢不命之人,外争三权扩张,遂成三位一体,权势冲天,风头一时无两。
  锦涛六年,元根更擢为内阁大学士,仍掌刑部。其时四世虽受位,然太上皇健在,内阁由诸大学士分掌,九人决策,元根三权归一,内外休服,一颦一笑皆为国事,隐然二人之下,万人之上。
  元根少时谨慎值事,而权势日上,则忘乎所以。妻王氏,贤惠能中,然元根厌其色衰,欲休之。王氏抵命不从,元根遣人遗事,以车祸害命,遂另取贾氏。贾氏事职央视,有沉鱼落雁之貌。
  古语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元根鼎盛,家人故旧皆大行其道。贾氏扶正,假元根之名,售卖官职,明码标价,号称童叟无欺。子周滨海外受学归国,以石油为业,日进斗金。时人皆曰,非人之所能,而在权势也。其弟元青,识字不过几个,经营生意成万金之家,动辄与人曰,尔等卿卿,然谁能与大学士勾通?唯吾能。左右默然。
  元根以权成事,深知不可一日无权。然依规制,元根必在锦涛十年去职,为防职去权空,人走茶凉,元根与重庆都督薄氏结盟,阴以薄代己,公权私授以延权势。终因薄督行事不密,山城事发,功亏一篑。
  锦涛十年,上禅位于五世。五世内敛收功,逐一剪除元根党羽。一时之间,官帽落地如狂风落叶之势。近平二年末,大内总管栗战书亲率御林军突袭周家,获九百亿金,另获密谋名单,天下始知周薄之事。其行事之大胆,预谋之周密,世人震惊。近平三年七月,上昭告天下,元根被查,震惊寰宇,万民额手称庆。
  太史公曰:元根为农事之家,以布衣起身,聪明绝智,一步一步登权势之顶,不可谓不绝也。然一旦权柄在手,表面盛世,一味维稳,强压民众权利主张,视人命为蝼蚁,弃民生如敝履。培植党羽,结成周党,贪污腐化,售权为财,终为万民唾弃。嗟乎!为官之人,不以民生为福,专权弄事,毫无底线,则能力越强,为祸越深。诚如名士曰:权为利剑,能伤人,亦能伤己。不可不察也。


〓〓〓〓〓〓〓〓〓〓〓〓〓〓〓〓〓〓〓〓〓〓
转载来自:《语像
  看生活!放眼世界,目击大事。看穷人的面孔,和牛B者的姿态;看奇异的事物——机器、军队、群众、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看人类的创造——绘画、雕塑、大厦、宫殿、城堡;看人类的贪婪和杀戮;看美丽的动物;看自然,看山上每一棵不同的树;看自然的反抗和报复;看灾难和战乱;看难以想像的危险;看男人所爱的女人和孩子。看!赏心悦目的看!看!惊愕赞叹地看!看,从看中得收益!
  我目睹一位“英雄”的崛起,我记录一个“国家”的灭亡……我是有历史感的摄影家,我是“语像”文学的发明人。
  想多远,走多远。Think & Walk。有见地、求实证,思行合一。
  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
  我自嘲、我自省、我自趣。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赢了。
  一线耳目,二B喉舌,三陪服务,四海漫游。珠峰南极,火灾地震。洪水瘟疫,暴乱枪击。海湾战争,贫铀辐射。罹患骨穿,再障贫血。奄奄垂死,重度抑郁。颓龄戏笔,百疏一密。贬斥势利,尊崇三闾。只观风月,不知风雨。刺刺不休,沾沾自喜。忽庄忽谐,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悲生悯死。繁琐冗长,见笑君子。失明膑脚,半聋昏聩。得成此书,乃天所假。卧榻沉思,瞑书然脂。痛哭古人,留赠来者。刻意伤春,贮泪盈把。国际视野,职业素养。亲临现场,是为“语像”。

Written by Boathill

2014-07-31 at 22:00

Spring Poem

leave a comment »


雙調憶江南·午後春光


  春來也,
  花暖淡雲飄。
  日影穿林翻亮綠,
  柳聲飛葉倩新條。
  風舞自逍遙。

  心不老,
  詩意比天高。
  蔚海湖藍能看透,
  佳時美景最難邀。
  存想在今朝。

2014.03.11. Redmond

♥ 參見:憶江南詞譜

Written by Boathill

2014-03-11 at 15:00

Posted in Chinese, 诗作, Poem, Poems

Tagged with , , , ,